最新消息
01 March, 2025
校長心語(2025年3月)
校長心語(2025年3月1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的出現早於1955年,約翰·麥卡錫的定義是「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安德烈亞斯·卡普蘭和米高·海恩萊因(Michael Haenlein)將人工智能定義為「系統正確解釋外部數據,從這些數據中學習,並利用這些知識透過靈活適應達成特定目標和任務的能力」。
自從ChatGPT的出現,人們已開始發現人工智能浮現在生活當中,加上近來國家出現DeepSeek,全球也熱烈地比較兩個人工智能系統的分別,確實不可思議。現在大家只要在一些人工智能程式懂得發問問題或下指令,它也可為你解答問題或按你的要求給予回應。例如:你可以讓人工智能幫你撰寫一篇文章、計劃旅行的行程、賦詩、翻譯等,它也可按你的指示,繪畫一幅你心目中想要的圖畫。
人工智能功能強大,現在已不止於上述內容,因為人工智能已發展到可推論及思考,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現時人工智能仍在不斷在發展,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未來必定衝擊着各個行業,尤其是教育。甚至有人說人工智能可代替老師的角色云云。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無可否認,人工智能已可寫教案、擬題、批改答題、分析內容,甚至點評作文,但這也是教學中很片面的工作,而且批改作文亦未能完全到位,未可作出深刻的點評。人工智能的功用之一:就是幫助老師騰出空間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及動機,並且可讓老師重點培育學生掌握學習及思維能力,而非教授知識。例如教師可減省批改時間,轉而設計創意教案;家長能透過人工智能報告更精準發現孩子的特長等等。
此外,人工智能絕不能代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靈性上的互動。天主的愛在人與人之間工作,當中包含着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及敬意,這種情感既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動機,也促使他們建立正向價值觀。
總的來說,雖然人工智能在某些領域表現出色,但在需要高度創造力、情感理解或複雜道德判斷的時候,人工智能仍然難以與人類匹敵。例如,群性學習、學生輔導、藝術創作等。因此,無論人工智能及科技有多進步,教育也應該「以人為本,科技為用」。因此,人工智能的價值在於解放教師與家長的精力,使其更聚焦於「人」的成長:關鍵在於科技應用需服務於教育本質---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數位時代中保持人性的溫度與創造力。
下個月校長會跟大家談論人工智能時代學校及家長可做些甚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聖經金句分享:
上主自遠處顯現給她說:我愛妳,我永遠愛妳,因此我給妳留了我的仁慈;
(耶肋米亞 31:3)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4%BA%BA%E5%B7%A5%E6%99%BA%E8%83%BD